一、現象透視:從仔豬熱銷看牧原的助農 “讓利哲學”
2025 年 1-7 月,牧原集團累計銷售仔豬數量超過 900 萬頭,以每頭低于市場價格 100 元的 “地板價” 銷售,直接向農戶讓利超過 9 億元。這組數據深刻體現了牧原 “全鏈開放” 戰略。在行業陷入價格博弈的復雜局面時,牧原采用 “低價 + 技術 + 服務” 的策略,重構生豬產業生態,帶動 13000 余家中小養殖場(戶)共同分享發展成果。南陽養殖戶楊營曾因非洲豬瘟遭受破產困境,2022 年通過牧原仔豬預定模式重新開展養殖業務,首批生豬就實現獲利 10 萬元。如今,其豬場不僅恢復產能,還引入牧原的自動飼喂系統和疫病防控技術,養殖效率提高了 30%。楊營表示:“大企業承擔了最艱難的工作,我們跟隨學習技術,穩定獲取收益,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幫扶。” 楊營的經歷是 10 萬轉型農戶的典型代表。
二、產業互聯:重構行業生態的 “牧原模式”
(一)仔豬銷售革新:從 “價格博弈” 到 “風險共擔”
2024 年,牧原推出的 “預定保價” 模式開創了行業先例。養殖戶可提前鎖定仔豬價格,若市場價格高于預定價格,按照低價進行成交;若市場價格低于預定價格,牧原將退還差價。這種 “價格托底” 機制使中小養殖戶的補欄風險降低了 40%,2025 年上半年仔豬預訂量同比大幅增長 65%。通過 “種豬優惠 + 飼料折扣 + 商品豬代售” 的組合政策,牧原協助合作農戶降低綜合成本 25%,仔豬成活率提升至 92%,遠高于行業平均 85% 的水平。
(二)全鏈開放戰略:打造 “大企業 + 小農戶” 共生體系
牧原突破傳統 “代養” 模式,向農戶開放育種、防疫、市場等核心資源:
育種賦能:自主研發的輪回二元種豬,PSY(每頭母豬年供仔豬數)達到 32 頭,較行業平均水平高出 23%,累計向市場供應優質種豬超過 200 萬頭;防疫共享:開放非洲豬瘟防控技術體系,使中小豬場疫病發生率下降 60%,僅 2024 年就協助 7000 余戶受災農戶重建豬場;市場對接:搭建 “牧原通” 電商平臺,為合作農戶提供生豬代售服務,2025 年上半年助力農戶增收超過 5 億元。秦英林指出:“大企業的價值在于做好農民難以完成的工作,為農民留出足夠的盈利空間。”
三、技術賦能:230 億研發讓科技普惠千萬農戶(一)研發投入 “砸” 出養殖革命
牧原累計投入 230 億元,在 12 個關鍵領域開展技術攻關:
育種突破:打破國外種豬壟斷,培育出耐高溫、抗病性強的 “牧原 1 號” 種豬,使國內種豬自給率從 60% 提升至 85%;智能裝備:第 23 代豬舍實現環境可控,達到 “四季如春” 的效果,空氣過濾系統將疫病傳播風險降低 70%,無針注射器等 20 余項發明使養殖效率提高 40%;飼料創新:研發 “無豆日糧” 技術,豆粕使用量減少 30%,幫助農戶降低飼料成本 15%,每年節約大豆進口量超過 50 萬噸。
(二)技術下沉:從實驗室到豬圈的 “最后一公里”
牧原組建 3000 人技術服務團隊,推出 “1 對 1 駐場指導” 服務:
河南社旗養殖戶賈豪引入牧原智能巡檢系統后,疫病識別效率提高 90%,人工成本降低 50%;鄧州養殖戶段海鷗采用 “水肥還田” 技術,每畝農田化肥使用量減少 40%,每年每畝增收 200 元,39 種農作物實現 “減投增效”。數據顯示,牧原技術輻射帶動全國 472 萬畝農田升級,近五年累計助力農戶增收 52 億元。
四、共創共享: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長效堅守
(一)扶貧模式迭代:從 “輸血” 到 “造血”
產業扶貧:創新 “5+” 資產收益模式,累計帶動 39 萬人脫貧,2024 年該模式升級為 “產業互聯共同體”,實現農戶年均增收 1.2 萬元;就業扶貧:吸納 4 萬名大學生、7000 名受災養殖戶成為產業工人,人均年薪超過 6 萬元,推動 “農民工” 向 “新職業農民” 轉變。
(二)公益助學:種下鄉村振興的 “人才種子”
20 年來,牧原持續開展 “金秋計劃”,累計資助近 10 萬學子實現大學夢想,還建立了覆蓋小學、初中、高中的 “春苗 - 晨曦 - 春雨” 公益體系:
2024 年發放助學金 4942 萬元,幫助 1.7 萬名大學生解決學費問題;在培養的 “新農人” 團隊中,95 后農藝師占比達 80%,他們帶著智能種植、疫病防控等技術扎根農村,成為鄉村振興的 “科技尖兵”。
五、行業啟示:從 “規模擴張” 到 “價值共享” 的范式轉型
牧原的實踐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了三點重要啟示:
生態共建:通過 “技術共享 + 風險共擔”,將中小農戶融入現代化產業鏈,化解 “大企獨大” 與 “散戶式微” 的零和博弈局面;科技普惠:研發投入不追求短期回報,而是利用 “技術溢出效應” 提升全行業效率,使科技真正惠及廣大農戶;長效賦能:從仔豬讓利到產業工人培養,從水肥還田到公益助學,構建 “經濟 + 社會 + 生態” 的多維價值體系。正如秦英林所說:“養豬業的未來,不是大企業的獨自發展,而是全產業的共同繁榮。” 當 9 億元讓利為千萬農戶帶來實惠,當 230 億研發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實效,牧原正在書寫的,不僅是企業的商業成功故事,更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 “聯農助農” 新模式。
結語:大企業的 “大擔當”
在生豬行業深度調整時期,牧原的決策展現出龍頭企業的格局 —— 不以短期利潤為首要目標,而是以產業升級為自身使命;不追求 “贏家通吃”,而是構建 “大河有水小河滿” 的共生生態。這種 “全鏈開放、技術賦能、共創共享” 的模式,不僅為行業應對周期波動提供了 “牧原方案”,也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,描繪出產業資本與小農經濟良性互動的清晰藍圖。當更多企業參與到聯農助農行動中,中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必將獲得更強大的動力。

??
??
??